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低温作业中职业危害防护的基本要求、技术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及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在低温环境下从事作业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场所。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otection Against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Low Temperature Work
中国标准分类号:C6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118-2019《低温作业职业危害防护技术规范》是江西省针对低温环境下作业制定的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适用范围:标准适用于在低温环境(温度低于5℃)下从事生产劳动或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边界,确保了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术语和定义:标准对“低温作业”、“冻伤”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清晰界定,为后续的具体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冻伤”被定义为人体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导致组织损伤的现象,有助于识别和预防相关健康问题。
3. 工作场所要求:
- 温度控制:要求作业场所应配备有效的加热设备,保证作业区域温度不低于10℃。
- 通风换气:强调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因空气不流通而加剧寒冷感。
- 防滑措施:鉴于低温可能造成地面湿滑,建议铺设防滑垫或采取其他防滑手段。
4. 个人防护装备:
- 必须穿戴保暖性能好的服装,包括防水、透气的功能性内衣裤。
- 配备手套、帽子等附加防护用品,减少身体热量流失。
- 特殊岗位还需使用专门设计的低温防护服。
5. 健康管理:
- 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特别是针对新入职员工及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下的工作人员。
- 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记录每位员工的身体状况变化情况。
6. 培训教育:企业应当定期组织低温作业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内容涵盖低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急救方法等内容。
7. 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低温应急响应计划,包括但不限于紧急撤离路线、救援物资储备以及联络方式等信息,并确保所有相关人员熟悉掌握。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低温作业职业危害防护技术规范》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覆盖了低温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应对策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