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西杂鲟苗种培育的场地选择、设施要求、亲鱼选择与催产孵化、苗种培育技术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西杂鲟(Acipenser baerii × Acipenser schrenckii)苗种的人工培育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Hybrid Sturgeon (Acipenser baerii × Acipenser schrenck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111—2019《西杂鲟苗种培育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西省地方标准,用于规范西杂鲟(杂交鲟鱼)在苗种培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这项标准对于提高西杂鲟苗种的质量、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西杂鲟”的概念,即通过人工授精方式将俄罗斯鲟与欧洲鳇杂交获得的后代。这一定义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统一的认识基础,确保所有参与人员对所指对象有明确理解。
二、苗种来源及质量要求
1. 亲本选择:要求亲本健康无病害,体重应在50kg以上,并且年龄不低于6岁。这样的选择标准可以保证后代具有良好的遗传品质。
2. 精子活力检测:在人工授精前应对雄性亲本精子进行活力测试,只有达到一定标准(通常为70%以上)才能用于繁殖活动。这一步骤直接关系到受精成功率。
三、孵化环境条件
1. 水温控制:孵化期间水温应保持在14℃~18℃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胚胎发育。
2. 溶氧量维持:溶氧水平需保持在4mg/L以上,低于此值可能造成幼苗窒息死亡。
3. pH值范围:pH值应控制在7.0~8.5范围内,超出该区间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生存。
四、日常管理措施
1. 定期换水:每隔两天更换一次池塘内的水体,每次换水量约为总水量的三分之一。
2. 投喂饲料:幼苗开口后即可开始投喂专用配合饲料,初期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之后根据生长情况逐步调整至2%-3%。
3. 病害防治:定期检查鱼群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隔离患病个体、使用药物治疗等。
五、收获标准
当西杂鲟苗种长至约10cm时即可视为达到商品规格,此时应及时捕捞上市销售。超过此长度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还容易导致个体间争斗受伤等问题。
以上内容是基于DB36/T 1111—2019标准中几个核心部分所做的深入分析。遵循这些指导原则有助于实现高效稳定的西杂鲟苗种生产,促进相关产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