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抗旱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条件、鉴定方法、评价指标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品种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rough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Potato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828-2018《马铃薯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抗旱性鉴定的技术要求和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抗旱性鉴定指标
标准中明确了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包括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
- 相对含水量:这是衡量植物细胞保持水分能力的重要参数。在干旱条件下,抗旱性强的品种其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幅度较小。
- 脯氨酸含量:脯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在干旱胁迫下积累量增加可以提高细胞的渗透压,增强抗旱能力。
- 丙二醛含量:丙二醛是膜脂过氧化产物之一,其含量高低反映了细胞膜受损程度,含量越低表明抗旱性越好。
- 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糖作为能量储备物质,在应对干旱时可能参与信号传递或保护作用,含量较高通常意味着较强的抗旱性。
抗旱性鉴定方法
标准提出了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马铃薯品种的抗旱性。田间试验需设置对照组(正常供水)和处理组(干旱胁迫),记录植株生长状况如株高、叶片数、产量等数据;同时采集样本用于后续室内分析。
数据处理与结果评定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应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各项指标综合评分确定品种抗旱性强弱等级。一般将评分分为强、中、弱三个级别,其中评分越高表示抗旱性越强。
以上内容基于DB13/T 2828-2018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简要阐述,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依据。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