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规则及时空数据库的构建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武汉市地形图数据生产、管理、更新与应用。
Title:Wuhan Series Scale Topographic Map Element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Standards and Spatiotemporal Database Standard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及时空数据库标准》(DB42/T 651-2018)是武汉市在地理信息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规范。该标准为武汉市各类比例尺地形图的要素分类、编码以及时空数据库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对于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解读。
一、要素分类体系
标准中建立了详细的要素分类体系,分为多个大类,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等。每一类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类,并赋予唯一的代码标识。例如,在自然地理要素中,“水系”被划分为河流、湖泊、水库等多个具体类别,每个类别都有对应的编码。这种分类方式不仅有助于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也为后续的数据交换与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编码规则
编码规则是该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规定了如何给不同类型的地理要素分配唯一标识符。编码采用层次结构设计,通常由固定长度的数字或字母组成,便于计算机处理和识别。例如,某项特定的地物可能通过一个四位数来表示其类型,再附加两位数来区分具体的实例。这样的编码系统确保了即使在大规模的数据集中也能快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点。
三、时空数据库构建要求
为了支持动态变化环境下的地理信息服务需求,标准提出了构建时空数据库的具体要求。这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频率、更新机制、存储格式等方面的规定。特别强调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影像分析、GPS定位技术等提高数据获取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指出应建立有效的版本控制策略以保证历史数据可追溯性及一致性。
四、应用案例分析
标准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涵盖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管理、灾害应急响应等多个领域。比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精确掌握区域内建筑物分布情况,则可以借助此标准提供的详细分类编码快速筛选出相关资料;而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则可以通过时空数据库迅速调取受影响区域的历史地理信息辅助决策制定。
结论
总体而言,《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及时空数据库标准》(DB42/T 651-2018)是一部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规范文件。它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地理信息资源分散化问题,还促进了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相信这一标准将在更多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