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飞虱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监测与预警、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防治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稻飞虱的综合防治。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 Brown Planthopper DB36T 1063-2018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063-2018《稻飞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飞虱的防治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监测预警:标准要求在稻田周边设置监测点,定期检查稻飞虱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一旦发现虫害达到防治指标,应立即采取措施。这一步骤的关键在于及时掌握虫情动态,避免延误最佳防治时机。
2. 农业防治:提倡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方法来减少稻飞虱的发生。例如,在水稻种植前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虫害风险。此外,通过科学施肥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3. 物理机械防治:利用灯光诱捕成虫或使用防虫网覆盖幼苗等方式来进行物理防控。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特别适合小面积试验田使用。
4. 生物防治:鼓励利用天敌如蜘蛛、青蛙等自然控制稻飞虱数量。同时也可以考虑引入寄生蜂等有益昆虫来抑制害虫生长繁殖。这种方法绿色环保,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5. 化学防治:当其他防治措施无法满足需求时才可考虑使用农药。标准强调严格按照说明书配比浓度施药,并注意交替更换不同作用机制的产品以防止产生抗药性。另外,在雨季来临之前提前喷洒保护剂尤为重要。
6. 安全间隔期:所有化学药品都必须遵守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后才能收获作物,确保食品安全无虞。这一规定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只是对部分核心条款进行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希望广大农户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共同维护粮食生产安全与生态环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