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蝴蝶兰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设施与设备要求、培养基配方、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及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蝴蝶兰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actory Production of Phalaenopsis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蝴蝶兰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DB42/T 1448-2018)是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蝴蝶兰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流程。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蝴蝶兰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等术语的具体含义。“蝴蝶兰组培苗”是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蝴蝶兰幼苗;“工厂化生产”则强调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要求提供了基础。
二、环境条件
在环境条件部分,标准规定了组培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到75%,光照强度建议维持在2000勒克斯左右。此外,还要求定期对空气进行过滤处理以减少污染源。这些参数直接影响着组培苗的质量与成活率,因此需要严格遵守。
三、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是影响蝴蝶兰组培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标准指出,MS基本培养基是最常用的配方,可根据实际需求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如6-BA(细胞分裂素)和NAA(萘乙酸)。同时,为了促进根系发育,还可以适当加入活性炭或活性炭粉来改善基质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在配制过程中必须确保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级别,并且操作过程无菌。
四、继代增殖
继代增殖阶段是实现大规模繁殖的关键步骤。根据标准要求,首次接种时每个外植体上的芽点数量不宜超过三个,以免造成资源浪费;而每次继代周期一般设定为四周左右。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植株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培养条件如pH值、温度等,以保证最佳生长效果。
五、炼苗移栽
当组培苗长至一定高度后便进入炼苗移栽环节。标准建议先将瓶内苗置于遮阴网下适应外界环境至少一周时间,然后逐步增加光照强度直至完全暴露于自然条件下。移栽前还需对基质进行消毒处理,并选择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作为栽培介质。移栽完成后需加强水分管理,避免过度浇水导致烂根现象发生。
以上便是基于DB42/T 1448-2018《蝴蝶兰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所做的详细解读。遵循这一标准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对于推动我国花卉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