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早籼晚粳”双季机插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育秧、机械插秧、田间管理及收获等环节的操作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早籼晚粳”双季稻的机械化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ouble-season Machine-planted Cultivation of Early Indica and Late Japonica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421-2018“早籼晚粳”双季机插栽培技术规程》是由湖北省发布的农业地方标准,主要规范了“早籼晚粳”双季稻的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内采用机械化插秧方式种植的早籼稻和晚粳稻。这表明标准的重点在于通过机械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证两种水稻品种的产量与质量。
2. 品种选择
标准指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早籼稻和晚粳稻品种。例如,在温度较低地区宜选用耐寒性强的晚粳稻品种。此外,还强调了种子质量的要求,包括纯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等。
3. 育秧技术
育秧是整个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标准要求采用工厂化育秧或湿润育秧方法,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播种量(每平方米播种量为300克左右)以及覆土厚度(约为1厘米)。同时,还规定了秧田管理措施如适时揭膜通风炼苗、控制水分等。
4. 机械插秧
机械插秧部分明确了插秧机型号的选择依据(如作业幅宽、行距等),并给出了合理的插秧密度建议(通常为每穴2-3株)。另外,对于插秧前准备工作也有具体指导,比如调整插秧深度、确保秧苗整齐排列等。
5.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方面,标准强调了科学施肥的重要性,提倡施用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施肥比例。在灌溉上,则需遵循“浅水促分蘖、深水控病虫”的原则,合理安排灌排次数。
6. 病虫害防治
针对病虫害防治,标准提出要建立预测预报制度,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推荐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并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产生。
7. 收获与贮藏
最后,在收获与贮藏阶段,标准建议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获,并尽快将稻谷干燥至安全水分水平后入库保存。同时提醒要注意防止机械损伤和霉变等问题的发生。
以上就是对《DB42/T 1421-2018“早籼晚粳”双季机插栽培技术规程》中若干核心内容所做的简要分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