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茬小麦耕作播种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旱茬小麦的耕作与播种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and Sowing of Dry-stubble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414-2018 旱茬小麦耕作播种技术规程》是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规范旱茬小麦的耕作与播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以下选取了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规程中明确了“旱茬”是指前茬作物收获后未经过灌溉的土地状态。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基础条件的理解。
耕地准备
规程指出耕地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要求深耕深度达到20-25厘米,并且要保持土壤疏松、平整。这样的耕作方式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能力,有利于小麦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播种时间
根据规程推荐,最佳播种时间为10月上旬至中旬。这一时间段内气温适宜,有利于小麦幼苗的健康发育。过早或过晚播种都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周期。
种子处理
规程强调了种子精选的重要性,要求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同时建议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预防病虫害,确保出苗率高且整齐。
施肥管理
对于肥料施用,规程提倡平衡施肥原则,即氮磷钾肥合理搭配使用。具体而言,每公顷应施用纯氮量约为225-300公斤,五氧化二磷75-150公斤,氧化钾75-150公斤。此外还应注意增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质地。
灌溉措施
虽然规程名为“旱茬”,但在关键生育期如拔节期、抽穗扬花期仍需适量补水。灌水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次灌水深度不超过10厘米即可满足需求。
病虫害防治
规程特别提到要密切监测田间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方式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42/T 1414-2018》不仅涵盖了从耕地到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需要。遵循该规程可以有效提升旱茬小麦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