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设项目空间分析模型绘制的技术要求、方法和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的空间分析模型绘制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Spatial Analysis Model Draw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832-2018《建设项目空间分析模型绘制技术规范》是一项针对建设项目空间分析模型绘制的技术性地方标准。该标准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的各类建设项目的空间分析模型绘制工作,旨在统一和规范相关技术要求,提高模型的质量和应用效果。以下将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几个关键术语的定义,如“空间分析模型”、“三维建模”等。这些术语的准确理解是正确执行标准的基础。“空间分析模型”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地理信息与建筑信息相结合形成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用于支持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阶段的空间分析。明确这些概念有助于确保所有参与方在同一语境下讨论问题。
模型数据准备
在模型数据准备部分,标准强调了数据来源的重要性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的要求。规定应优先采用权威部门发布的最新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且要求数据需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包括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等方面。此外,还特别指出对于缺失或不完整的信息应采取合理的方法补充完善,以保证最终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模型构建
关于模型构建的具体步骤和技术要求,标准给出了详细的指导。首先提出要按照“先总体后局部”的原则分层次逐步建立模型;其次,在模型细节处理上,建议使用参数化建模方法来提高灵活性和可维护性;最后还特别提到,在完成初步建模之后需要进行全面校验,确保模型符合实际需求并满足后续使用的各项指标。
模型展示与输出
对于如何有效地展示与输出空间分析模型,标准也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视图角度展示模型内容;利用色彩编码等方式突出重点区域或对象;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画面简洁明了,避免因过多细节而影响观感。另外,关于模型文件格式的选择,则推荐采用开放标准如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以便于跨平台协作交流。
质量控制
为了保障整个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和成果水平,标准还专门设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最初的资料收集到最后成果交付的每一个环节都设置了相应的检查点,并明确规定了每个阶段所需达到的标准。例如,在数据采集阶段就需要对照原始资料逐一核实每项数据是否准确无误;而在模型审核时,则需要由至少两名以上专业人士共同确认最终版本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总之,《建设项目空间分析模型绘制技术规范》(DB12/T 832-2018)为天津市内开展此类业务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操作指南。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内所需考虑的所有重要因素,同时也为企业和个人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指引,有利于促进当地建筑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