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鸡腿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栽培季节与品种选择、培养料配方与配制、栽培方式与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鸡腿菇的栽培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Chicken Leg Mushroo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鸡腿菇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菌品种,其栽培技术的标准化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发布的DB41/T 1701-2018《鸡腿菇栽培技术规范》对鸡腿菇的栽培过程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原料选择方面,标准规定了培养料的主要成分应包括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农业废弃物,并且要求这些原料新鲜、无霉变。特别是棉籽壳作为主要基质,其含水量应在60%-65%之间,pH值控制在7.0-7.5范围内。这一规定确保了培养料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鸡腿菇菌丝体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
其次,关于接种与发菌管理,标准指出接种时要保证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接种后的初期温度应维持在25℃左右,随着菌丝生长逐渐降低至20℃左右。同时,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在85%-90%,并定期通风换气以排除二氧化碳积累。这样的温湿调控措施有助于促进菌丝健壮生长,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再者,出菇期的管理也至关重要。标准建议当菌盖直径达到3厘米以上时即可开始喷雾增湿处理,促使子实体分化形成。此时温度应控制在15℃-20℃,昼夜温差可适当加大以刺激出菇。此外,光照强度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500勒克斯以下,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最后,在采收环节,标准强调当菌盖尚未完全展开但边缘稍显平展时应及时采摘,这样既能保证口感鲜嫩又能延长后续批次的产菇周期。采摘后还需及时清理床面残留物,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虫害传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严格把控,能够有效提升鸡腿菇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