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鹅饲养场的选址、布局与设施、卫生管理、防疫措施、疫病监测及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鹅饲养场的卫生防疫管理。
Title:Hygiene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Goose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1083-2018《鹅饲养场卫生防疫技术规范》是吉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鹅饲养场的卫生防疫工作,保障鹅群健康和产品质量安全。以下为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及详细解读:
场址选择与布局
标准要求饲养场应远离居民区、工业区和主要交通干道至少500米以上,并且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场区内功能分区明确,生产区、生活区、废弃物处理区要分开设置,且保持一定距离。这主要是为了减少外界病原微生物对鹅群的影响,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性。
养殖设施
规定了鹅舍的设计应当符合通风良好、采光充足的要求,地面材质需防滑易清洗消毒。此外,还强调了饮水设备的选择应保证水质清洁,并定期更换或清洗水槽。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生长环境,降低疾病发生率。
引种管理
引进种鹅时必须从国家认可的良种场购买,并提供有效的检疫证明。新购入的鹅只需隔离观察至少两周,在确认健康状况良好后方可混群饲养。此举可以有效防止引入携带病原体的个体,保护整个群体的安全。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中要求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包括定期清扫粪便、消毒圈舍等。同时还要注意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疾病传播。另外,还需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饲料配方,增强鹅只免疫力。
疫苗接种
明确规定了各类疫苗接种的时间表和剂量要求。例如雏鹅应在出生后7天内完成第一次新城疫疫苗接种;成年鹅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驱虫处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能够有效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应急处置
当发现疑似患病鹅只时,应立即隔离并请专业兽医诊断治疗。对于死亡的鹅尸不得随意丢弃,需按照相关规定深埋或焚烧处理。同时加强对其他未发病鹅群的监控,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以上就是DB22/T 1083-2018《鹅饲养场卫生防疫技术规范》中一些关键内容及其深入解析。遵循这一标准不仅有利于提高鹅群的整体健康水平,还能提升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