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狨猴饲养环境的设施要求、环境参数及监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狨猴的饲养和管理。
Title:Laboratory Animals -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 Part 4: Tamari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实验动物 环境条件 第4部分:实验用狨猴》(DB11/T 1464.4-2018)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实验用狨猴的饲养和使用提供了环境条件要求。以下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环境温度与湿度
标准规定实验用狨猴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至26℃之间,相对湿度应在40%到70%范围内。这一范围是基于狨猴的生理特性设定的,既能保证其舒适又能满足实验需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狨猴的健康状况,而湿度过高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过低则可能引起皮肤干燥。
噪声控制
噪声水平不应超过60分贝(A声级)。噪声会对狨猴的行为产生干扰,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应激反应,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狨猴饲养区域应当采取隔音措施,如使用吸音材料、合理布局设施等。
光照周期
标准建议实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的光照周期。适当的光照不仅有助于狨猴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需要注意的是,光照强度应适中,避免直射光线造成不适。
空气质量
空气交换率至少达到每小时10次换气。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排除室内的有害气体和异味,保持空气清新。此外,空气中氨浓度不得超过14ppm,这直接关系到狨猴的呼吸系统健康。
笼具设计
笼具的设计需考虑狨猴的生活习性,确保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笼内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如栖架、玩具等,以丰富其生活环境。笼具底部应易于清洁,并具有防滑功能。
饲养管理
饲养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狨猴的行为特征及护理要点。日常观察记录狨猴的饮食、排泄、行为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定期对笼具、用具进行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
以上内容是对DB11/T 1464.4-2018中关键条款的深入解析,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保障实验用狨猴的福利及实验数据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