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细叶乌头雷竹早出丰产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立地条件、种苗选择、栽植技术、林地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细叶乌头雷竹的早出丰产栽培。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arly High-yield Cultivation of Aconitum Flavum Lei Bamboo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258-2018细叶乌头雷竹早出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关于细叶乌头雷竹栽培的技术规范,它为雷竹的早出和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对规程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选址与整地
规程指出,种植园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块。具体要求包括:土壤pH值在5.5至7.0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地下水位不超过80厘米。整地时需深翻土壤30厘米以上,并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每亩用量不少于3吨。这一步骤对于保证雷竹根系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因为适宜的土壤条件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同时避免因积水导致的根部病害。
种苗选择与处理
规程强调选用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一年生种苗。种苗长度应在30厘米以上,直径不低于0.5厘米。栽植前应对种苗进行消毒处理,可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然后晾干备用。这一环节有助于减少病原菌传播风险,提高成活率。
栽植密度与时间
根据规程推荐,栽植行距为2米,株距为1.5米,每亩栽植约220株。最佳栽植时间为春季3月中下旬或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此时气温适中,有利于种苗快速恢复生机并扎根。合理密植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形成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促进光合作用效率。
肥水管理
规程建议每年追肥三次,分别在新梢萌发期、孕笋期和采笋后进行。每次施肥量视竹林长势而定,一般氮磷钾比例为1:0.5:1。灌溉方面,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是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适时补充水分,确保竹笋正常膨大。科学的肥水管理可以显著提升产量和品质。
病虫害防治
规程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巡查园区,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天牛幼虫,生物方法如释放赤眼蜂控制螟虫危害,化学方法则需谨慎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此外,加强日常养护,及时清除杂草和枯枝落叶也有助于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通过遵循这些详细的栽培技术要求,可以有效实现细叶乌头雷竹的早出和丰产目标,为竹农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