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火力发电行业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采样要求、分析技术和结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火力发电企业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Title:Specification for Detec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in Workplace - Part 7: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C5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1416.7-2018《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第7部分:火力发电行业》是一项专门针对火力发电企业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定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到结果评价等多个方面对火力发电行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检测范围与频次
标准中明确指出,火力发电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覆盖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业点和设备设施。这些作业点包括但不限于锅炉房、汽轮机房、化学水处理车间以及输煤系统等区域。对于粉尘、噪声、高温等常见职业危害因素,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如果发现超标情况或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更,则需立即开展专项检测。
粉尘检测
在粉尘检测方面,标准特别强调了对煤尘、矽尘及水泥尘的监测。规定使用滤膜采样法采集空气样品,并采用光散射式颗粒物分析仪进行测定。同时要求每个作业点设置不少于两个采样点,确保数据代表性。此外,还明确了不同粒径范围内的粉尘浓度限值,例如总尘不得超过4mg/m³,呼尘不得超过1.5mg/m³。
噪声评估
针对火力发电厂内普遍存在的高噪音环境,标准提出了分级管理的理念。首先通过定点测量确定各区域的最大声压级,然后根据噪声强度划分轻度(85-90dB)、中度(90-95dB)和重度(>95dB)三个等级。对于噪声超过85dB的工作岗位,必须为员工配备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组织听力检查。
高温作业防护
考虑到夏季高温天气下露天装卸煤作业可能带来的热射病风险,标准要求此类作业场所安装通风降温装置,并提供清凉饮料。当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达到28℃时,应缩短连续作业时间至不超过2小时;若超过31℃则需停止室外作业。此外,还需加强对员工的防暑降温知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结果评价与改进措施
最后,在完成所有项目的检测后,企业应当综合分析各项指标的结果,判断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隐患。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如改造工艺流程、增设除尘设施等。同时,将整个检测过程形成书面报告存档备查,以便日后追溯。
总之,《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第7部分:火力发电行业》为保障火力发电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企业和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共同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