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猴头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设施与材料、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猴头菇的人工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ericium erinace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774-2018《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猴头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与设施搭建、菌种生产、栽培管理、采收及加工等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场地选择与设施搭建
标准指出,猴头菇栽培场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水源充足且交通便利的地方。栽培棚室结构要牢固,能够有效调节温湿度。特别是对于温度控制,棚内需配备通风系统和遮阳网,以适应猴头菇对温度较为敏感的需求。
菌种生产
菌种生产环节强调使用无污染的培养基,并确保接种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同时,规定了培养温度(一般为25℃左右)和时间(约30天),以保证菌丝健壮生长。此外,还要求定期检查菌种质量,避免因杂菌污染导致的减产。
栽培管理
在栽培管理部分,标准特别提到猴头菇喜酸性环境,pH值维持在5.5-6.5之间最为适宜。栽培过程中需要保持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85%-95%),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光照强度。另外,为了促进子实体分化,夜间温差需保持在10℃以上。
采收及加工
关于采收时机,标准建议当猴头菇子实体完全展开但尚未变色时即可采收。采收后应及时进行分级处理,去除杂质,然后采用烘干或盐渍等方式进行初步加工。其中烘干温度不宜超过60℃,以免影响产品品质。
通过遵循这些详细的指导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猴头菇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保障了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预览图若存在模糊、缺失、乱码、空白等现象,仅为图片呈现问题,不影响文档的下载及阅读体验。
当文档总页数显著少于常规篇幅时,建议审慎下载。
资源简介仅为单方陈述,其信息维度可能存在局限,供参考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如遇下载中断、文件损坏或链接失效,可提交错误报告,客服将予以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