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发酵床垫料有机肥堆制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堆制工艺、质量要求、检测方法及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好氧发酵堆制生产发酵床垫料有机肥的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mposting of Organic Fertilizer from Fermented Bedding Materi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473-2018《发酵床垫料有机肥堆制技术规程》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主要规范了发酵床垫料有机肥的堆制技术要求。以下为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1. 发酵床垫料:由秸秆、稻壳等农业废弃物与微生物菌剂混合制成,用于养殖业的垫料。
- 解读:这种垫料不仅能够吸收排泄物,还能通过微生物发酵降解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2. 有机肥:以发酵后的垫料为主要原料,经腐熟处理后制成的肥料。
- 解读:这类肥料富含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原材料要求
1. 秸秆或稻壳
- 应新鲜无霉变
- 含水量控制在50%-60%
- 解读:适当的水分含量有助于微生物活动,确保发酵过程顺利进行。
2. 微生物菌剂
- 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 每克含有效活菌数≥2×10^8 CFU
- 解读:选择高质量的菌剂可以加速发酵进程,提升产品质量。
堆制工艺
1. 建堆
- 长度根据场地大小确定
- 宽度2-3米
- 高度1-1.5米
- 解读:合理的堆体尺寸有利于热量散发及氧气供应,促进均匀发酵。
2. 翻堆
- 第一次翻堆时间:建堆后7天
- 后续每隔3-5天翻堆一次
- 解读:定期翻堆可使物料充分接触空气,防止局部过热或缺氧现象发生。
3. 腐熟标志
- 物料颜色变为深褐色
- 无明显臭味
- pH值稳定在7.5-8.5之间
- 解读:这些指标表明发酵已经完成,产品达到安全使用标准。
质量检验
1. 有机质含量
- ≥45%
- 解读:高有机质含量意味着更好的土壤改良效果。
2. 氮磷钾总养分含量
- ≥5%
- 解读:足够的养分供给对于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以上内容基于DB32/T 3473-2018标准中的核心条款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