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的饲养环境、饲料与营养、卫生防疫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的饲养和管理。
Title:Experimental Himalayan Marmot: Breeding and Manag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696-2018《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的饲养和管理的技术标准。以下从该标准中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要求
1. 温度:保持在15℃至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40%到70%范围内。
解读:适宜的温湿度是确保喜马拉雅旱獭健康生长的基础。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其新陈代谢,而湿度过大则可能引发皮肤病等问题。
二、饲料与饮水
2. 饲料:应提供全价营养饲料,包括粗蛋白含量不低于16%,脂肪含量不低于4%,纤维素含量不超过10%。
解读:合理的营养配比对于维持喜马拉雅旱獭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蛋白质不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而脂肪缺乏则影响能量储备。
三、日常管理
3. 定期检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体重测量、外观观察等。
解读: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疾病或异常情况,有助于采取早期干预措施,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
四、繁殖管理
4. 繁殖周期:每年春季为最佳繁殖季节,每胎产仔数一般为2-4只。
解读:了解并掌握喜马拉雅旱獭的繁殖习性有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同时也有助于规划实验计划。
五、卫生防疫
5. 消毒制度:饲养室内需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使用高效低毒消毒剂对笼具、地面及空气进行定期消毒。
解读:良好的卫生条件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摘录与解析,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各项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