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道路智能照明电力线载波模块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道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使用的电力线载波模块。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wer Line Carrier Module of Intelligent Road Ligh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7
国际标准分类号:33.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道路智能照明电力线载波模块技术规范》(DB35/T 1788-2018)是指导道路智能照明系统中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设计、生产和应用的重要依据。以下从几个关键条款入手,对标准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部分
标准明确提出了“电力线载波模块”这一核心概念,即通过电力线传输数据信号的模块设备。该定义强调了模块的功能特性,为后续各项技术要求奠定了基础。同时,“智能照明”被定义为具备自动控制功能的照明系统,这突出了模块在智能化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二、环境条件要求
标准规定了模块应适应的温度范围为-40℃至+70℃,湿度范围为5%到95%,并且能够承受振动和冲击。这些指标确保了模块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满足户外道路照明的实际需求。
三、电气性能要求
对于电源适应性,模块需能在额定电压的85%至110%范围内正常工作。此外,抗干扰能力也是一个重点,要求模块具备较强的电磁兼容性,以防止外界电磁场对其造成影响。特别提到的浪涌保护性能,是为了保障模块在雷击等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
四、通信性能要求
通信速率不低于1Mbps,这是衡量模块数据传输效率的关键指标。误码率不大于10^-6,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同时,标准还要求模块支持多节点组网,并具有良好的网络拓扑适应性,这对于构建复杂的道路照明控制系统至关重要。
五、可靠性与维护性
关于平均无故障时间,标准设定了不低于50000小时的标准,这表明模块需要具备较高的耐用性和稳定性。另外,模块的设计应便于安装、调试和维护,降低后期运营成本。
六、安全防护措施
包括过流保护、短路保护以及隔离措施等内容,这些都是为了保障设备本身及周边设施的安全运行。特别是隔离措施,能够有效避免因电力线载波信号泄露而引发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道路智能照明电力线载波模块技术规范》从多个维度对模块的技术指标做出了严格规定,旨在推动智能照明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这些条款不仅体现了当前技术水平的要求,也为未来技术进步预留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