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秸秆原料厌氧消化产沼气预处理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及操作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以秸秆为原料进行厌氧消化产沼气的预处理过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treatment of Straw Anaerobic Digestion for Biogas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2524-2018《秸秆原料厌氧消化产沼气预处理技术规范》是四川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秸秆原料在厌氧消化制取沼气过程中的预处理操作。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一些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原料选择与收集
标准指出,用于厌氧消化的秸秆原料应为新鲜或经过简单干燥处理的农作物秸秆,如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秸秆。原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后续发酵效果,因此需确保原料无霉变、无污染,并且含水量控制在适宜范围(一般为60%-70%)。此外,原料收集时应尽量减少机械损伤,避免混入泥土、石块等杂质,以提高预处理效率。
预处理方法
1. 破碎处理:要求将秸秆切割成长度不超过5cm的小段,这样可以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接触并分解有机物。
2. 浸泡处理:建议采用清水浸泡至少12小时,目的是软化纤维素结构,便于后续处理。对于含水量较低的原料,则需要适当加水调整至目标湿度。
3. 化学预处理:可选用碱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或其他化学试剂对秸秆进行预处理,以破坏其复杂的纤维素网络,提高可降解性。但需注意控制浓度及作用时间,防止过度腐蚀设备。
质量控制指标
标准明确了预处理后原料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 pH值:推荐维持在6.5-8.0之间;
- 碳氮比:理想范围为20:1至30:1;
- 颗粒大小:通过筛分确保大部分颗粒直径小于5mm;
- 总固体含量:通常保持在8%-12%范围内。
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最终产气效率。
安全与环保要求
在预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安全规定,比如使用封闭式设备防止粉尘飞扬;同时要妥善处置废水废渣,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另外,所有使用的化学药剂都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并做好记录以便追溯。
综上所述,《秸秆原料厌氧消化产沼气预处理技术规范》从原料准备到具体操作流程再到质量监控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技术指导,有助于实现高效稳定的沼气生产。企业或机构在实际应用时应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确保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