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豫南稻区紫云英种子繁育的技术要求,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种子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豫南稻区紫云英种子的繁育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 Production of Astragalus sinicus in Southern Henan Rice-growing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豫南稻区是我国重要的紫云英种子生产基地之一,DB41/T 1554-2018《豫南稻区紫云英种子繁育技术规程》为该区域的紫云英种子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对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品种选择方面,规程强调应选用适应性强、产量高且抗逆性好的优质品种。例如,可选用经过审定的“豫农1号”或“豫农2号”等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品种。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合适的品种能够显著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在播种环节,规程建议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秋播,以确保幼苗安全越冬。播种量一般控制在每亩7.5公斤左右,并且要保证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通常采用条播方式,行距保持在20-30厘米之间。此外,为了促进种子发芽,可以采取机械或人工破壳处理。
关于田间管理,规程指出要注重水分调控,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需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同时,要定期清除杂草,避免杂草与紫云英争夺养分和光照。施肥方面,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磷钾比例建议为1:1:1,追肥应在初花期进行,用量约为每亩5公斤尿素。
在病虫害防治上,规程提倡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例如,通过轮作换茬来减轻病害发生,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喷洒。
最后,在收获阶段,当植株大部分荚果呈现黄褐色时即可进行收割。收割后要及时晾晒,使种子含水量降至12%以下,然后入库保存。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种子受潮霉变,影响后续播种效果。
综上所述,《豫南稻区紫云英种子繁育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到收获储存都给出了详尽的操作指南,对于提升紫云英种子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各生产企业和个人在实际操作中应当严格遵循这些技术要求,确保生产出优质的紫云英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