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独活种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子采集与处理、育苗地选择与整理、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种苗出圃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独活种苗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Rhizoma Angelicae Pubescentis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369-2018 中药材 独活种苗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关于独活中药材种苗生产的湖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独活种苗的培育、种植和管理流程,以提高药材质量。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范围”部分明确指出本标准适用于独活种苗的繁殖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种子处理、育苗床准备、移栽定植等。这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指导原则。
接着,“术语和定义”中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如“独活”是指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var. biserrata (Franch.) Shan et Yuan 的干燥根茎;而“种苗”则是指用于栽培独活的幼苗或小株植物。这些定义有助于统一行业内对于术语的理解。
在“种苗繁育”章节里,强调了选择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并且要求种子必须来源于健康无病虫害的母株。此外,还规定了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及催芽试验,确保发芽率不低于85%。同时,建议采用条播或者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并且保持适当的行距与株距以利于通风透光。
“田间管理”部分则涵盖了诸多细节,比如土壤肥力的维持、水分供给的控制、杂草清除的方法等。特别是在施肥方面,提倡施用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的原则,避免过量使用氮肥导致植株徒长影响品质。
关于病虫害防治,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鼓励采用物理方法(如黄板诱杀)、生物方法(如释放天敌)以及合理轮作等方式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只有当病虫害达到一定危害程度时才考虑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
最后,“采收加工”环节也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独活的最佳采收时间为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至翌年春季萌芽前这段时间内。收获后的药材应立即清洗干净并晾晒干燥,整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药材不受污染。
综上所述,《DB42/T 1369-2018 中药材 独活种苗生产技术规程》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为独活种苗生产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提升独活药材的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