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缢蛏增殖放流的苗种要求、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技术、标志与监测以及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缢蛏的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772-2018《缢蛏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是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缢蛏增殖放流的各个环节,确保增殖效果和生态安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苗种选择与质量要求
标准规定,用于放流的缢蛏苗种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养殖区域,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苗种的规格要求为壳高不低于2cm,个体均匀,无明显损伤。此外,苗种的成活率需达到90%以上,以保证放流后的存活数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2. 放流环境条件
放流海域的选择至关重要。标准指出,放流区域应当具备适宜缢蛏生长的自然条件,如适宜的水温(10℃至30℃)、盐度(20‰至35‰)以及良好的水质状况。同时,放流区域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和主要航道,以减少人为干扰和捕捞压力。
3. 放流时间和密度
放流时间通常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这两个季节气温适中,有利于缢蛏的适应和生长。放流密度则根据海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每平方米放流100至200个苗种,以避免过度密集导致资源竞争和疾病传播。
4. 放流方法
标准强调放流时的操作细节,包括使用专用的放流工具,确保苗种均匀分布于海底。同时,放流过程中要避免对苗种造成机械性损伤,操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放流流程和技术要点。
5. 后续管理与监测
放流后,需要定期对放流区域进行监测,评估缢蛏的生长情况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监测内容包括缢蛏的存活率、生长速度以及水质变化等指标。此外,还需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非法捕捞和人为破坏,保障放流活动的长期效益。
通过以上条文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出,《缢蛏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从苗种选择到放流实施再到后续管理,都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缢蛏增殖放流的成功率,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