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印度豇豆的栽培技术要求和利用技术规范,包括环境条件、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印度豇豆的种植与相关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dian Cowp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印度豇豆栽培与利用技术规范(DB35T 1771-2018)是福建省地方性农业标准,对印度豇豆的种植和加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
规范要求选用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如‘闽豇一号’等,这些品种适应性广,耐热耐湿,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
二、播种育苗
规定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可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冷却后催芽。苗床土要疏松肥沃,播后覆盖1厘米厚细土,并保持湿润。
三、田间管理
规范强调合理密植,一般每亩栽植4000-5000株。追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生长中期可喷施叶面肥。及时中耕除草,防止杂草与植株争肥争光。
四、病虫害防治
提倡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可以采用黄板诱杀蚜虫,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化学防治时应选择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次数。
五、采收标准
规定荚果长12-15厘米、直径0.8-1.2厘米为最佳采收期。过早采收影响产量,过晚则降低品质。采收时应避免损伤植株,保持荚果完整。
六、贮藏运输
要求采收后的豇豆应及时预冷至10℃以下,装箱时单层摆放,防止挤压。运输过程中保持通风,避免高温高湿环境。
以上内容是该规范的核心要点,对于提高印度豇豆的种植效益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