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灰蛞蝓检疫鉴定的方法、步骤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灰蛞蝓的检疫与鉴定工作,为农业植物检疫提供技术支持。
Title:Quarantine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Great Grey Slug (DB35T 1748-2018)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748-2018《大灰蛞蝓检疫鉴定方法》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大灰蛞蝓的检疫和鉴定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包装材料以及旅客携带物等可能携带大灰蛞蝓的检疫鉴定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场景,确保在相关活动中能够有效识别和处理大灰蛞蝓。
样品采集与保存
标准指出,在进行检疫时,样品采集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且要避免外界污染。采集后的样品需立即妥善保存,通常使用酒精溶液固定,以保持其形态特征,便于后续鉴定。
鉴定方法
1. 外部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外部结构,如体形、触角数量及排列方式等。
2. 内部解剖:必要时可对样品进行解剖,检查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内部器官的具体特征。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技术扩增特定基因片段,通过序列比对确认物种身份。
结果判定
如果在样本中发现符合大灰蛞蝓特征的个体,则判定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对于阳性结果,还需进一步确认是否属于入侵种,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注意事项
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防止直接接触有害生物;同时保证实验室环境清洁,防止交叉污染影响鉴定准确性。
以上内容基于DB35/T 1748-2018标准,强调了从样品采集到最终判断整个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术要求,有助于提高检疫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