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分体式空气调节器节能监测的术语和定义、节能监测要求、检测方法及判定规则。本文件适用于在北京地区使用的分体式空气调节器的节能监测。
Title:Energy-saving Monitoring of Split-type Air Condition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3
国际标准分类号:2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538-2018《分体式空气调节器节能监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分体式空调的节能监测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标准适用于额定制冷量不超过14kW的分体式房间空气调节器,包括冷暖型和单冷型。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边界,确保了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术语和定义:标准对“节能监测”、“能效比”等关键术语进行了定义。例如,“节能监测”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空调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检测和评估的过程。准确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正确实施监测工作。
3. 监测条件:标准要求监测应在环境温度为27℃±1℃、相对湿度为50%±10%的条件下进行。这样的严格控制可以保证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避免外界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4. 测试方法:标准详细描述了测试仪器的选择、安装位置以及数据采集的要求。例如,温度传感器应放置在被测空调出风口中心位置,并确保其不受其他热源干扰。正确的测试方法是获得可靠数据的基础。
5. 能效比计算:能效比(EER)是衡量空调节能性能的重要指标,公式为制冷量与输入功率之比。标准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并强调了在不同工况下可能存在的差异,提醒操作人员注意调整参数以适应实际运行情况。
6. 节能评价:根据能效比值将空调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表示高效节能;二级表示一般节能;三级则属于较低水平。这种分级制度便于用户选择更节能的产品,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改进方向。
7. 报告编制:最后,标准还规定了节能监测报告的内容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基本信息、测试过程概述、数据分析及结论建议等内容。完整的报告能够全面反映监测成果,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重点条文解析,具体实施时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DB11/T 1538-2018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