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芝麻细菌性青枯病的症状识别、实验室检测方法及田间调查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芝麻细菌性青枯病的诊断与检测。
Title:Diagnosi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Sesame Bacterial Wil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036-2018《芝麻细菌性青枯病诊断及检测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为芝麻细菌性青枯病的诊断和检测提供了规范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病害症状识别
标准指出,芝麻细菌性青枯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植株叶片萎蔫、变黄甚至干枯脱落,茎部出现水渍状斑点并逐渐变为黑色或深褐色,最终导致全株死亡。病原菌主要通过根部侵入,因此在田间检查时应特别注意根部是否有腐烂现象。此外,病株维管束组织呈现黄色至褐色变化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样品采集与保存
在样品采集环节,标准强调要选择发病初期且具有典型症状的植株作为样本。具体操作上要求从病株的根部、茎基部以及叶片等部位取样,并立即放入无菌塑料袋中密封运输至实验室。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运输过程中需保持低温环境,避免样品受到二次污染或因长时间存放而影响检测效果。
实验室检测方法
标准推荐使用PCR技术对疑似样品进行特异性扩增检测。首先需要提取病原DNA,然后设计针对目标基因序列的引物进行扩增反应。扩增产物可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是否存在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来判断是否感染了该病原菌。另外,还提到可以结合显微镜观察法,即利用显微镜直接观察病原菌形态特征来进行辅助诊断。
防治措施建议
针对如何有效防控芝麻细菌性青枯病,标准给出了几点指导性意见: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灌溉;二是选用抗病品种种植;三是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源基数;四是必要时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但要注意控制用药量和频率以防止产生耐药性等问题。
以上是对DB36/T 1036-2018部分关键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