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番茄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技术,包括病害识别、预防措施、综合防治方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番茄种植过程中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omato Bacterial Wilt (DB36T 1037-2018)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番茄细菌性青枯病防治技术规程》(DB36/T 1037-2018)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番茄细菌性青枯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下从几个关键点对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预防措施方面,标准明确指出要实行轮作制度,特别是与非茄科作物至少间隔两年以上,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同时强调选用抗病品种,并且种子处理非常关键,推荐使用温汤浸种法,即将种子置于50℃左右的热水中浸泡2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其次,在田间管理上,要求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湿度过高。灌溉时应采用滴灌或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防止大水漫灌导致病害传播。此外还提到要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深翻土壤,将表层带菌的土壤翻入深层,促进有益微生物分解病原菌。
关于化学防治,标准建议在发病初期喷洒铜制剂如波尔多液或者氢氧化铜等药剂,每隔7到10天施用一次,连续使用2到3次。对于重病区可适当增加用药次数但需注意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最后,标准特别强调了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提倡利用拮抗菌如芽孢杆菌等进行土壤改良,建立健康的根际微生态环境。并且鼓励开展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应用,比如嫁接育苗、覆盖地膜等手段来提高植株自身免疫力。
通过以上这些科学合理的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番茄细菌性青枯病的发生与发展,保障番茄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