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乡村生态景观林造林的基本原则、规划设计、整地挖穴、苗木选择与栽植、抚育管理及成效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乡村生态景观林的营造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fforest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For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741-2018乡村生态景观林造林技术规程》是福建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乡村地区开展生态景观林的营造工作,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与乡村绿化美化。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规划设计
4.1 林地选择
林地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优先选用荒山荒地、废弃地或低效林地进行改造。对于坡度较大的区域,宜采用水平阶整地方式,确保水土保持效果。
解读:
在规划阶段,科学合理地选择林地至关重要。通过充分评估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可以提高造林的成功率,并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较大地区,采取适当的整地措施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树种选择
5.1 主要树种
推荐使用乡土树种为主,如福建柏、杉木等,辅以部分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类植物。不同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树种组合。
解读:
乡土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态系统。同时,适当搭配经济作物不仅能提升经济效益,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施工技术
6.2 种植密度
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乔木类树种株行距可设置为2m×3m至3m×4m之间。
解读:
合理的种植密度直接影响到树木的成长速度及最终成林的效果。过密会抑制个体生长,而过于稀疏则可能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抚育管理
7.3 灌溉施肥
新造幼林初期需加强灌溉,保证水分供给充足;进入成长期后,则应注重有机肥施用,促进根系发育。
解读:
良好的灌溉系统和科学施肥方案是保障幼苗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之一。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及时有效的灌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幼苗死亡率,而适量的有机肥料则有助于增强植物活力,提高整体存活率。
以上只是对部分核心内容进行了简要说明,更多细节还需参照完整版文件深入学习掌握。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