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品安全电子追溯标识解析服务数据接口的基本要求、接口类型、接口功能、数据格式及安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中标识解析服务的数据交互与开发。
Title:Food Safety Electronic Traceability Identifier Resolution Service Data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407-2018《食品安全电子追溯标识解析服务数据接口规范》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为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的标识解析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这项标准对于保障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可追溯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首先明确了“食品安全电子追溯标识”、“标识解析服务”等核心术语的概念。例如,“食品安全电子追溯标识”是指用于唯一标识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的电子编码或符号,它能够通过特定的服务平台被解析出与该产品相关的所有信息。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在于为后续的技术实现提供了明确的基础概念框架,确保各方在讨论时有共同的语言基础。
数据结构要求
在数据结构方面,标准规定了食品安全电子追溯标识应当包含的基本元素及其格式。这些元素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基本信息(如名称、类别)、生产信息(如批次号、生产日期)、流通信息(如物流节点、时间戳)以及质量检测结果等。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数据类型和长度限制,比如某些字段可能需要采用ISO标准的时间格式来表示日期时间信息。这样的标准化处理有助于提高不同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准确性。
接口功能描述
关于标识解析服务的功能要求,标准提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是查询功能,即用户可以通过输入食品安全电子追溯标识来获取对应产品的全部相关信息。其次是更新功能,允许授权方对已有的追溯记录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补充。此外还提到了安全性考虑,强调了在整个交互过程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访问敏感数据。这对于保护消费者隐私以及维护企业商业机密至关重要。
性能指标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标准设定了多项性能指标。其中包括响应时间上限、并发处理能力等技术参数。例如,在正常网络条件下,标识解析请求的平均响应时间不得超过2秒;同时系统应支持至少1000个并发用户的操作而不出现明显延迟现象。这些具体数值不仅反映了实际应用中的需求,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明确的设计目标。
安全保障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安全保障部分。标准特别指出,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即每个组件仅拥有完成自身任务所必需的最低权限,并且所有的通信都应加密传输。另外还建议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定期检查日志文件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这样做可以有效降低因人为错误或外部攻击导致的风险。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电子追溯标识解析服务数据接口规范》通过定义清晰的标准框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可以从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