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修复型人工湿地中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设计要求、植物选择与搭配、施工及养护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生态修复型人工湿地的植物配置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lant Configuration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tificial Wetla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405-2018《生态修复型人工湿地中植物配置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生态修复型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配置工作。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植物选择原则
标准指出,在选择用于生态修复型人工湿地的植物时,应优先考虑本地物种。这是因为本地植物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植物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其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生长习性以及与其它植物的共生关系等因素。
植物配置方式
标准强调了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能提高系统的净化效率,还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美观度。建议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多层次搭配的方式,形成完整的植被结构。此外,不同植物之间应保持适当的间距,以确保每种植物都能获得足够的光照和养分。
植物维护管理
为了保证人工湿地长期有效地运行,标准提出了定期监测和维护的要求。包括定期修剪过密或枯萎的植物,及时清除杂草,以及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灌溉量等措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具有较强入侵性的植物种类,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其过度繁殖影响其他植物的正常生长。
污染物去除效果评估
标准还规定了如何评价植物配置方案的效果。这通常通过监测湿地进出水口水质的变化来实现,具体指标可以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浓度等。当发现某些植物未能达到预期的净化效果时,应及时调整植物种类或者增加新的植物种类。
以上内容是基于DB32/T 3405-2018标准的一些核心要点展开的解读,希望能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