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的技术要求,包括术语和定义、防治对象、释放时期、释放量、释放方法及效果调查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利用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trol of Second Generation Corn Borer by Trichogramm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865-2018《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技术规范》是吉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要求。以下为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采用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的玉米种植区。明确适用区域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二、术语和定义
1. 玉米螟:指危害玉米植株的鳞翅目夜蛾科害虫。
2. 赤眼蜂:指寄生玉米螟卵的天敌昆虫。准确的术语定义便于技术人员理解相关概念。
三、防治适期
赤眼蜂释放的最佳时期为玉米心叶末期至抽雄初期。这一时期玉米螟产卵高峰期与赤眼蜂羽化高峰期相吻合,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四、释放量
每公顷释放赤眼蜂卵卡3750片,每片含1000头赤眼蜂。具体数量依据田间调查结果适当调整,确保释放量充足。
五、释放方法
将赤眼蜂卵卡悬挂在玉米植株中部叶片背面,每点释放一片。悬挂高度约为1.5米,这样可以覆盖更广的区域。
六、田间管理
在释放赤眼蜂前应清除田间杂草,保持良好通风环境。同时避免使用对赤眼蜂有害的化学农药,为赤眼蜂创造适宜生存条件。
七、监测评估
定期检查玉米田,记录玉米螟卵块被寄生情况。通过观察赤眼蜂羽化率及田间虫口密度变化来评估防治效果。
八、注意事项
1. 赤眼蜂对温度敏感,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需采取保温措施。
2. 释放前后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避免雨天操作影响效果。
3. 防治过程中与其他生物防治手段结合使用可进一步提升防治效率。
以上内容为DB22/T 2865-2018标准中的核心要点,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实施能够有效控制二代玉米螟的危害,保障玉米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