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茶尺蠖测报与防控的技术要求、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茶尺蠖的监测预报及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ea Caterpillar (Ectropis obliqu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茶尺蠖测报与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852-2017)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茶尺蠖的监测预报及防控工作。以下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1. 术语和定义:标准中明确了“茶尺蠖”、“虫口密度”等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例如,“虫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茶尺蠖幼虫的数量,这一指标直接关系到是否需要采取防控措施。
2. 调查方法:标准规定了田间调查的具体步骤,包括选择代表性茶园、设置固定观察点以及记录数据的时间频率。特别强调了在春季和秋季两个关键时期加强调查力度,以便及时掌握虫害发生动态。
3. 预测预警:基于历史资料和当年气象条件,采用经验公式或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茶尺蠖的发生趋势。当预计虫口密度达到防治阈值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4. 综合防控措施:
- 农业防治:通过合理修剪、清除枯枝落叶等方式减少越冬虫源。
- 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诱杀成虫或其他机械手段捕捉幼虫。
- 生物防治:推广使用天敌如赤眼蜂等进行生物控制。
- 化学防治:仅作为最后手段,在其他方法无效且虫害严重威胁生产安全时才可考虑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5. 效果评估:每次防控后均需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虫口减退率、作物生长状况改善程度等量化指标,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6. 培训与宣传:要求各级植保机构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本标准内容,并向广大茶农普及科学防治知识,提高全社会参与度。
以上内容构成了该标准的核心框架,对于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又能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