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玉米营养品质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体系、检测方法及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食用玉米营养品质的评价。
Title:Evaluation of Nutritional Quality of Edible Corn - DB22/T 2814-2017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814-2017《食用玉米营养品质评价》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吉林省范围内食用玉米的营养品质评价工作。这项标准对食用玉米的营养成分检测、评价指标设定以及综合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化规定,对于提升食用玉米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标准明确了食用玉米营养品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标准指出,评价应涵盖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矿物质(如钙、铁、锌)等多个关键营养指标。这些指标的选择基于科学研究和公众健康需求,能够全面反映食用玉米的营养价值。
其次,关于检测方法的具体要求,标准强调了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认可的方法进行测定。例如,水分含量的测定可以使用烘箱干燥法,蛋白质含量通过凯氏定氮法来确定,而脂肪含量则可通过索氏提取法获取。这种规范化操作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再者,在评价指标的赋值与分级上,标准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比如,将蛋白质含量分为四个等级:优(≥10g/100g)、良(8-10g/100g)、中(6-8g/100g)、差(<6g/100g)。这样的分级体系有助于直观地判断不同批次食用玉米的营养水平,为生产者改进种植技术提供依据,也为消费者选购优质产品提供了参考。
此外,标准还特别关注了食用玉米的安全性问题。它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同步检查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等安全性指标,确保最终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这一措施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消费者健康的高度重视。
最后,标准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开展内部审查,以持续改进产品的营养品质。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力度,确保市场上销售的食用玉米均达到规定的营养品质要求。
总之,《食用玉米营养品质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不仅为吉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食用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饮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