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青干玉米秸调制的术语和定义、调制原则、收割时期、干燥方法、储存要求及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青干玉米秸的调制及其相关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Green Dry Corn Stalk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779-2017《青干玉米秸调制技术规程》是一项关于青干玉米秸秆调制的技术规范,旨在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地处理和利用青干玉米秸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青干玉米秸”的概念,即指在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收获后,通过自然晾晒或人工干燥的方式将水分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一种饲料原料。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调制环境条件
根据标准要求,青干玉米秸的调制应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这是因为良好的通风可以加速水分蒸发,而充足的阳光则有助于杀菌消毒,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同时,还应避免雨淋,确保调制过程不受外界湿气干扰。
收获时间选择
标准指出,最佳收获时间为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此时的玉米植株含水量适中,既便于快速脱水干燥,又能保留足够的营养成分。过早收获会导致营养物质积累不足,而过晚则可能增加干燥难度并降低品质。
晾晒方法
对于自然晾晒方式,标准建议将玉米秸秆摊开成薄层,并定期翻动以促进均匀干燥。具体来说,每平方米面积上铺设的秸秆厚度不宜超过10厘米,且每隔2-3小时需翻动一次。此外,在夜间或阴天时,可采用覆盖防潮布等方式防止露水浸湿。
人工干燥技术
当遇到连阴雨天气或其他特殊情况无法进行自然晾晒时,可以采用人工干燥设备。标准推荐使用热风炉等高效节能型设备,并设定适宜的温度参数(一般为50℃-60℃)。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干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湿度变化,及时调整进排气量,避免出现局部过热现象。
成品质量检验
最后,在完成调制后还需对成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水分含量:合格范围通常为14%-16%之间;
- 色泽气味:正常情况下应呈现淡黄色并散发清香味道;
- 杂质含量:不得超过2%。
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有效提高青干玉米秸的整体品质,满足不同畜禽养殖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希望各位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共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