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秸秆微贮标准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微生物菌剂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质量控制与管理等。本文件适用于以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微贮饲料的标准化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Straw Micro-fermentation Feed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秸秆微贮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777-2017)是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秸秆微贮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秸秆饲料的品质和利用率。以下是根据该标准的重要条文进行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微贮生产,同时也可推广至其他农作物秸秆的微贮处理。这为不同地区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指导依据。
二、术语和定义
1. 秸秆微贮: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添加微生物发酵剂对秸秆进行密封发酵处理,使其成为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饲料的过程。
2. 微生物发酵剂:含有能够促进秸秆发酵的活性微生物的制剂,如乳酸菌等。
三、原料要求
1. 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污染,且含水量控制在60%-70%之间。这一要求确保了原料的新鲜度和适宜的湿度,有利于后续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2. 玉米秸秆长度不超过5cm,这样可以增加表面积,便于微生物附着和发酵。
四、制作工艺
1. 切碎:将秸秆切短至5cm以下,便于装填和发酵。
2. 添加微生物发酵剂:按照每吨干物质添加适量的微生物发酵剂,均匀混合。
3. 装填与压实:将处理好的秸秆装入专用容器中,逐层压实,排除空气。
4. 密封:容器顶部覆盖塑料薄膜,并用土或其他材料压紧,防止空气进入。
5. 发酵期:发酵时间为30-45天,在此期间要定期检查密封情况。
五、质量检验
1. 感官指标:色泽呈金黄色或浅褐色,具有酸香味,无腐败气味。
2. 化学指标:pH值应在4.0-4.5之间,总酸含量不低于1.5%,粗蛋白含量不低于8%。
3. 微生物指标:不得检出致病菌。
六、注意事项
1. 在整个微贮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避免杂菌污染。
2. 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发酵时间和温度,确保产品质量。
3. 使用前需检测产品质量,合格后方可饲喂家畜。
以上内容是对《秸秆微贮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DB22/T 2777-2017)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入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