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禾谷孢囊线虫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材料准备、接种方法、抗性评价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品种对禾谷孢囊线虫抗性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ying Wheat Resistance to Cereal Cyst Nematod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抗禾谷孢囊线虫鉴定技术规程》(DB13/T 2656-2018)是河北省地方标准,用于规范小麦抗禾谷孢囊线虫的鉴定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范围与术语
该标准适用于在田间和室内条件下对小麦品种或品系抗禾谷孢囊线虫能力的鉴定。其中定义了“禾谷孢囊线虫”为一种寄生性线虫,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等问题。明确了“抗性”指小麦品种在受到孢囊线虫侵染后仍能保持正常生长发育的能力。
鉴定条件
标准要求鉴定应在无病原菌污染的环境中进行,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强调了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建议在适宜的小麦生长季节开展试验。
鉴定方法
# 田间鉴定
1.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至少重复三次以上。
2. 接种方式:将携带孢囊线虫卵块的土壤均匀撒布于试验地块内,保证每平方米土壤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效卵块。
3. 观察记录:从苗期开始定期检查植株受害情况,包括叶片黄化程度、根系发育状况等指标,并记录数据。
# 室内鉴定
1. 培养基质准备:使用灭菌后的砂土混合物作为培养介质。
2. 接种步骤:将含有孢囊线虫卵块的溶液均匀喷洒于种子表面或直接加入到培养基质中。
3. 生长监测:按照规定时间间隔测量幼苗高度、根长等生理参数,并评估其健康状态。
结果评价
根据植株受害程度分为高抗、中抗、感病三个等级。具体评判标准如下:
- 高抗:植株基本无明显症状;
- 中抗:轻微症状但不影响产量;
- 感病:严重受害影响产量及品质。
此外还提供了详细的计算公式来量化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以便科学合理地做出结论。
注意事项
在执行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避免外界干扰因素对实验造成影响,比如不当施肥、灌溉不当等情况均可能改变实验结果。因此,在整个操作流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数据可靠有效。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小麦抗禾谷孢囊线虫鉴定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指南,对于提高我国小麦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