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市露天煤矿生态恢复中灌草型建设的技术要求、设计原则、施工方法及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露天煤矿开采后生态恢复的灌草型植被建设。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Open-pit Coal Mines: Construction of Shrub-grass Type in Tianjin
中国标准分类号:X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356-2018《露天煤矿生态恢复灌草型建设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露天煤矿生态恢复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灌草型生态恢复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内蒙古地区露天煤矿的生态修复工作。
以下是对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露天煤矿生态恢复工程,特别是采用灌草结合方式进行植被恢复的项目。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领域,强调了灌草型恢复方式的重要性。
2. 术语和定义:
- 灌草型植被:由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这种类型的植被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
- 植被覆盖度:指单位面积内植被所占的面积比例。标准要求植被覆盖度不低于70%,以确保生态恢复的效果。
3. 植被选择:标准推荐使用当地乡土植物作为主要植被种类。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同时,建议灌木与草本植物的比例为1:2至1:3,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
4. 种植密度:灌木的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2-3株,草本植物的种植密度则根据具体物种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保证植被快速成活并形成良好的覆盖效果。
5. 施工与养护:
- 施工前应对场地进行清理和平整,确保土壤条件适合植物生长。
- 种植后需定期浇水、施肥,并采取措施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 每年的植被维护工作包括修剪、补种等,以保持植被的健康状态。
6. 监测与评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应定期对植被的生长情况、土壤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及时调整恢复策略,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以上内容是对DB15/T 1356-2018标准中关键部分的深入解读,旨在指导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促进内蒙古地区露天煤矿生态恢复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