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良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水产养殖池塘的底质改良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ottom Quality Improvement of Aquaculture Po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690-2017《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良技术规程》是吉林省地方标准,为改善水产养殖池塘的底质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底质改良的基本原则部分,标准强调了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意味着在进行底质改良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化学物质。例如,第4.1条提到,“应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改良措施”,这要求养殖户在实施任何改良措施前,需充分了解池塘的底质现状、水质条件以及养殖种类的需求。
其次,在底质改良的具体操作上,标准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如第5.3条指出,“定期清除淤泥是保持池塘良好底质的关键步骤之一”。清除淤泥不仅可以减少病原体滋生地,还能提高池塘的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此外,第5.4条建议采用生物方法来改善底质,比如投放有益微生物菌剂,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抑制有害菌群生长,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再者,关于底质改良后的管理维护,标准也有详细的规定。第6.2条规定,“应建立定期监测制度,包括底泥厚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标的检测”,通过持续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改良效果持久稳定。同时,第6.3条还提倡合理投饵施肥,防止过量导致底质恶化,这也是维持良好底质的重要环节。
最后,标准特别强调了安全与环保意识。第7.1条明确要求,“所有投入品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且要有明确的产品标识和使用说明”,以保障养殖过程的安全性及产品的质量安全。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良技术规程》从基本原则到具体操作再到后续管理维护,都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健康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