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胸扁叶甲的防治技术,包括监测预警、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黑胸扁叶甲的综合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Chalepophyllus Melanogas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732-2017黑胸扁叶甲防治技术规程》是吉林省针对黑胸扁叶甲制定的地方标准,该虫害主要危害玉米等作物,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以下是对规程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监测与预警
规程指出要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在黑胸扁叶甲发生区域设置固定样点,定期调查成虫数量和分布情况。当连续5天内平均每株玉米有5头以上成虫时,应发布预警信息。这有助于提前做好防控准备,避免虫害扩散。
二、农业防治
要求合理布局种植结构,避免连作;选用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虫源基数。特别是秋季收获后要及时深翻土壤,将越冬成虫埋入土层深处,降低越冬存活率。
三、物理机械防治
提倡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每30-50亩安装一盏,悬挂高度1.5米左右。还可在成虫羽化高峰期设置糖醋液诱捕器,每公顷放置50-80个,有效减少田间虫口密度。
四、化学防治
规定了药剂选择、施药时间和方法。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等药剂,于成虫产卵盛期至幼虫孵化初期施药最佳。施药时要均匀周到,重点喷雾植株顶部叶片背面及心叶部位。
五、生物防治
鼓励释放丽蚜小蜂等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同时可利用微生物农药如白僵菌制剂进行防治,既环保又安全。
六、综合防治
强调要将上述多种防治措施有机结合,构建综合治理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特点灵活调整方案,提高防控效果。
七、培训与宣传
要求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普及科学防治知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八、档案管理
明确规定要做好各项防治工作的记录,包括监测数据、防治时间、用药种类和剂量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九、效果评估
每年应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技术规程内容,确保持续有效控制黑胸扁叶甲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