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2379.2-2021 就地化保护装置检测规范第2部分:线路保护》是由中国电力行业标准制定的,旨在规范和指导就地化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检测。该标准是《DLT 2379.1-2021 就地化保护装置检测规范》的补充部分,专门针对线路保护设备进行详细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系统中用于输电线路的就地化保护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线路距离保护、零序保护、过流保护等。通过统一的检测标准,确保各类保护装置在实际运行中具备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升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在技术要求方面,《DLT 2379.2-2021》对就地化保护装置的功能性能、电气特性、环境适应性、通信接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规定。例如,在功能性能方面,要求保护装置能够准确识别线路故障类型,并在规定时间内动作,以防止故障扩大。同时,还要求保护装置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避免误动或拒动现象的发生。
在电气特性方面,标准对装置的输入输出信号、测量精度、动作时间等参数进行了明确要求。这些参数的设定直接影响到保护装置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必须严格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此外,标准还强调了装置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
环境适应性也是本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地化保护装置通常安装在户外或恶劣环境中,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防潮、防腐、抗震等能力。标准对装置的防护等级、温度范围、湿度限制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保证其在极端条件下的正常运行。
通信接口方面,《DLT 2379.2-2021》对保护装置与监控系统、调度中心之间的数据交互提出了具体要求。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保护装置的通信功能越来越重要。标准要求装置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如IEC 60870-5-103、DL/T 860等,以便于与其他系统进行无缝对接。
检测方法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标准详细列出了各项检测项目的操作步骤、测试仪器、判定依据等,确保检测过程科学、规范、可重复。例如,在功能测试中,需要模拟不同的故障场景,验证保护装置是否能够正确识别并作出相应动作。在性能测试中,则需对装置的动作时间、测量精度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估。
此外,标准还对检测报告的内容、格式、审核流程等进行了规定,确保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和可追溯性。检测报告应包含被检装置的基本信息、检测项目、测试数据、结论等内容,为后续的运行维护提供依据。
总体来看,《DLT 2379.2-2021 就地化保护装置检测规范第2部分:线路保护》为电力系统中线路保护装置的设计、制造、检测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保护装置的质量和可靠性,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