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1910-2018 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规范》是中国电力行业标准之一,旨在规范配电网中分布式馈线自动化的技术要求和实施方法。该标准由国家能源局发布,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适用于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配电网系统。
分布式馈线自动化(DFA)是配电网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配电网中部署智能设备,实现对线路故障的快速定位、隔离和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DLT 1910-2018标准的制定,为配电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操作指南。
本标准涵盖了分布式馈线自动化的系统架构、功能要求、通信协议、设备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故障处理流程等方面的内容。标准强调了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实时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配电网的发展需求。
在系统架构方面,DLT 1910-2018提出了基于主站与终端设备协同工作的模式。主站负责整体协调与决策,终端设备则承担现场数据采集、执行控制指令等任务。这种架构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
功能要求方面,标准明确了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如故障检测、故障隔离、非故障区恢复供电、负荷转移等。同时,还规定了系统应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包括光纤、无线公网、载波等,以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设备配置是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DLT 1910-2018要求配电网中的关键节点应安装智能终端设备,如馈线终端单元(FTU)、变电站终端单元(DTU)等。这些设备应具备数据采集、状态监测、远程控制等功能,并符合相关电磁兼容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
数据采集与处理部分,标准规定了各类数据的采集频率、精度以及数据存储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优化馈线自动化策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故障处理流程是DLT 1910-2018的重点内容之一。标准详细描述了从故障发生到恢复供电的全过程,包括故障信号的识别、定位、隔离以及恢复供电的操作步骤。同时,还提出了不同场景下的处理策略,以应对各种复杂的运行状况。
DLT 1910-2018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配电网自动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标准不仅提升了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供电可靠性,也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该标准还鼓励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提升馈线自动化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系统的运行策略,提高故障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总体来看,《DLT 1910-2018 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规范》是一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技术标准,对于推动配电网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