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1655-2016 火电厂烟气脱销装置技术监督导则》是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一项行业标准,旨在规范火电厂烟气脱硝装置的技术监督工作,提高脱硝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环保性能。该标准自2016年实施以来,在火电厂的环保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导则适用于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或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技术的火电厂烟气脱硝装置。其内容涵盖了脱硝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监测及技术监督等方面,为火电厂提供了系统化的技术指导和管理依据。
在设计阶段,导则要求对脱硝装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包括催化剂的选择、反应器的布置、烟气流场的优化等。同时,强调了脱硝系统与锅炉、除尘、脱硫等设备的协同运行,确保整个烟气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导则明确指出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并对关键设备如催化剂、喷氨系统、控制系统等进行严格检查和测试。同时,要求建立完善的调试方案,确保脱硝装置能够顺利投入运行。
运行阶段是脱硝装置技术监督的重点。导则规定了脱硝系统的运行参数控制、催化剂活性监测、氨逃逸率控制等关键技术指标。同时,要求火电厂建立健全的运行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设备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运行中的异常情况。
在维护方面,导则强调了对催化剂的定期检测和更换,防止因催化剂失活导致脱硝效率下降。同时,要求对喷氨系统、喷嘴、管道等易损部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监测环节也是导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则要求火电厂配备先进的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烟气中氮氧化物(NOx)、氨气(NH3)等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确保排放达标。同时,建议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存储,为后续的运行优化提供依据。
技术监督是导则的核心内容之一。导则明确了火电厂应设立专门的技术监督机构,负责对脱硝装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同时,要求定期组织专家对脱硝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此外,导则还提出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求,强调应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确保脱硝装置的安全、高效运行。同时,鼓励火电厂开展技术创新和经验总结,推动脱硝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DLT 1655-2016 火电厂烟气脱销装置技术监督导则》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火电厂烟气脱硝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也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严格执行该导则,可以有效降低火电厂的氮氧化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