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1283-2013 电力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技术规程》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规范电力系统中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该标准由国家能源局发布,适用于各类电力设施的雷电监测与防护工作,对于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程对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的基本功能、技术要求、设备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集成以及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通过统一的技术规范,确保不同地区和单位在雷电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能够遵循一致的标准,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与可靠性。
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实时监测和记录雷电活动,为电力系统的防雷设计、故障分析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该系统通常由多个雷电探测站组成,利用先进的电磁场测量技术和时间同步技术,实现对雷电发生位置、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精确测定。
规程中明确指出,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应具备高精度的定位能力,能够准确识别云地闪和云内闪,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系统应能与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为电网运行提供及时、准确的雷电信息支持。
在设备配置方面,规程要求各探测站应配备高性能的雷电传感器、数据采集单元和通信模块。同时,系统应具备数据存储、远程监控和故障报警等功能,确保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仍能正常运行。
数据采集与处理是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的核心环节。规程强调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系统能够对雷电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心处理平台。中心系统应具备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和报告生成等功能,为电力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系统集成方面,规程要求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应与其他电力信息系统如调度自动化系统、故障录波系统等实现无缝对接。通过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提升整体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运行维护是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规程对系统的日常维护、定期校准、故障处理和升级更新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系统的性能和适应性。
此外,规程还对人员培训、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确保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发挥最大效能。通过标准化管理,降低运行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DLT 1283-2013 电力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技术规程》为我国电力系统雷电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它的实施有助于提升电网防雷能力,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