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B11 T1232-2015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节约电力负荷计算通则》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电力需求侧管理(DSM)项目中节约电力负荷的计算方法。该标准于2015年发布,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节能改造、能效提升、负荷控制等措施。
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电力系统运行成本,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通过统一的计算方法和评价体系,确保各类DSM项目的节能效果能够被准确评估,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为企业和用户实施DSM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标准明确了电力负荷节约量的计算原则,包括直接测量法、间接计算法以及综合评估法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接测量法适用于具备计量设备的项目,能够实时监测负荷变化情况;间接计算法则基于历史数据和项目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适用于无法直接测量的项目;综合评估法则结合多种方法,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在计算过程中,需考虑多个影响因素,如时间因素、季节因素、天气因素以及用户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电力负荷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计算时需要进行合理的修正和调整,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不同类型的DSM项目应采用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例如,对于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应重点考虑温度调节和运行时间对负荷的影响;而对于照明系统改造项目,则应关注灯具类型和使用频率的变化对负荷的贡献。通过分类指导,提高了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标准还提出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要求。所有参与计算的数据必须真实、完整,并经过必要的验证和审核。同时,建议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便于信息共享和动态监控,进一步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
《DB11 T1232-2015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节约电力负荷计算通则》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推动北京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电力系统的持续升级,该标准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总之,《DB11 T1232-2015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节约电力负荷计算通则》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技术价值的地方标准,为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的实施和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