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水电工程边坡植生水泥土生境构筑技术规范》(NB/T 10490-2021)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一项行业标准,旨在规范水电工程中边坡绿化与生态修复的技术要求。该标准适用于水电工程中各类边坡的植生水泥土生境构筑,包括但不限于坝区、库区、引水渠道及泄洪设施等区域的边坡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
本标准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牵头组织编制,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和技术研讨,结合我国水电工程的实际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标准内容涵盖了边坡植生水泥土的材料选择、配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养护管理以及生态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为水电工程边坡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在材料选择方面,标准明确规定了植生水泥土的主要成分,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土壤改良剂、植物种子混合物等,并对各组分的性能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标准还提出了相应的材料适应性建议,以确保植生水泥土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施工工艺方面,标准详细规定了边坡清理、基底处理、植生水泥土的拌合与铺设、喷播或覆盖等关键工序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对于不同的边坡类型和坡度,标准给出了具体的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以保证施工质量和生态效果。此外,标准还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因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
在质量控制方面,标准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各项检测指标和验收标准。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植生水泥土的强度、含水率、孔隙率等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完成后,还需要对植被覆盖率、生长情况以及土壤稳定性等进行评估,以验证生态修复的效果。
在养护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养护措施,包括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植生水泥土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还能有效提升边坡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同时,标准还建议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对边坡的生态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养护策略。
《水电工程边坡植生水泥土生境构筑技术规范》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水电工程生态修复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标准不仅为水电工程边坡的生态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标准的推广和应用,预计将有效提升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