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JGJ 248-201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是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该规程旨在规范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提高这类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中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的工程。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特点是上部为砌体结构,下部为框架结构或部分框架结构,且在底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以增强整体抗震性能。这种结构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尤其适合于住宅、办公楼等民用建筑。
《JGJ 248-2012》主要规定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构造措施以及施工要求等内容。规程强调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鼓励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在抗震设计方面,规程明确了不同设防烈度地区的设计要求,并对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规程还规定了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如合理设置抗震墙的位置、控制结构刚度分布等,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和延性。
此外,《JGJ 248-2012》对构造措施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包括框架节点的加强、抗震墙的配筋要求、楼板与墙体的连接方式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防止在地震中发生局部破坏或倒塌。
在施工方面,规程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特别注意框架和抗震墙之间的连接质量,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规程还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以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JGJ 248-2012》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抗震技术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抗震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JGJ 248-2012》作为一部重要的行业标准,将在今后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未来相关规程也可能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