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GBT_40096.5-2021_就地化继电保护装置技术规范_第5部分:线路保护》是中国国家标准的一部分,该标准由全国电力系统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要针对就地化继电保护装置中的线路保护功能进行规范。该标准的发布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线路保护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具备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就地化继电保护装置是指将保护功能直接安装在电力设备附近,而非集中于控制室或保护屏上。这种设计能够减少信号传输距离,提高响应速度,同时降低因通信故障导致的保护失效风险。线路保护作为继电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检测线路故障并迅速切除故障区域,防止事故扩大,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
《GBT_40096.5-2021》对线路保护装置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基本功能、性能指标、结构设计、试验方法以及检验规则等方面。其中,基本功能主要包括过电流保护、速断保护、距离保护、零序保护等,这些功能共同构成了线路保护的核心内容。此外,标准还对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整定值精度、动作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性能指标方面,该标准强调了线路保护装置的灵敏度、选择性和速动性。灵敏度指的是装置对故障信号的识别能力,选择性是指在发生故障时仅切除故障部分,避免影响非故障区域的正常运行,而速动性则要求保护装置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故障判断和切除操作。
结构设计是保证线路保护装置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标准要求装置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散热能力和抗振动性能,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现场环境。同时,装置的外壳材料、接线方式以及人机交互界面也需符合相关安全和使用规范。
试验方法部分明确了线路保护装置的各项测试项目和测试条件,包括型式试验、出厂试验和现场调试试验。通过这些试验可以验证装置是否满足标准要求,并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具备可靠的性能。
检验规则则规定了产品验收的标准和程序,包括抽样检查、不合格品处理以及质量追溯等内容。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保障用户利益。
总体来看,《GBT_40096.5-2021_就地化继电保护装置技术规范_第5部分:线路保护》为线路保护装置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于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