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GBJ64-1983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是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一项重要的电力工程设计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工业与民用电力系统中的过电压保护设计工作。该规范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因雷电、操作或故障引起的过电压对电气设备造成损害。
过电压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现象,主要包括雷电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两种类型。雷电过电压通常由雷击引起,具有瞬时性、高幅值和强冲击性的特点;而内部过电压则主要由于系统操作、短路故障或谐振等因素产生,虽然幅值相对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同样会对设备造成威胁。因此,针对这两种类型的过电压进行有效的防护措施,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
《GBJ64-1983》规范涵盖了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中过电压保护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设备选择以及安装要求等内容。规范中明确了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系统应采用的保护方式,例如避雷器、接地装置、保护间隙等,并对这些设备的性能参数、安装位置及配合关系进行了详细规定。同时,规范还强调了过电压保护设计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平衡。
在工业电力装置中,由于设备复杂、电压等级较高,过电压的危害更为严重。因此,《GBJ64-1983》特别针对变电站、配电所、大型工厂等场所的过电压保护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例如,在变电站中,应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配置相应的避雷器,并合理布置接地网,以降低雷电过电压对设备的影响。此外,规范还建议对高压输电线路采取防雷措施,如安装避雷线、加强绝缘水平等。
在民用电力装置方面,规范同样提供了详细的保护设计指导。对于住宅、商业建筑、公共设施等场所,规范强调了低压配电系统的过电压保护,包括使用浪涌保护器(SPD)来防止雷电或操作过电压对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造成损坏。同时,规范还指出应重视接地系统的可靠性,确保在发生过电压时能够迅速泄放能量,避免设备受损。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GBJ64-1983》在实际应用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例如,部分条款可能已不完全适应现代电力系统的特点,或者未能涵盖新型电气设备的保护需求。因此,在后续的标准修订过程中,相关部门对原有规范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形成了新的国家标准,如《GB/T 50064-2014》等,以更好地满足当前电力工程的实际需要。
尽管《GBJ64-1983》已经不再作为现行有效标准,但它在中国电力工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为早期电力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后续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对于从事电力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的相关人员来说,了解和研究这一规范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过电压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