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GB11033.1-1989额定电压26~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基本技术要求总则》是中国国家标准之一,主要用于规范额定电压在26/35kV及以下的电力电缆附件的技术要求。该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自1989年实施以来,在电力电缆附件的设计、制造、检验和使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标准适用于额定电压为26/35kV及以下的电力电缆附件,包括终端、中间接头等。这些附件是连接电缆与电气设备或其它电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对电缆附件的技术要求必须严格,以确保其在各种运行条件下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标准中规定了电缆附件的基本技术要求,包括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密封性能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例如,在材料方面,要求附件所使用的绝缘材料应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够承受长期运行中的温度变化和机械应力。同时,材料还应具备一定的耐候性和抗老化能力,以适应户外或恶劣环境下的使用。
在结构设计方面,标准强调了电缆附件的结构应合理,便于安装和维护,并且能够有效防止水分、灰尘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入。此外,附件的设计还需考虑电缆的热膨胀和收缩问题,以避免因温度变化导致的机械应力过大而影响使用寿命。
电气性能是电缆附件的重要指标之一。标准中对电缆附件的绝缘电阻、介质损耗、局部放电水平、工频耐压试验和冲击耐压试验等都有明确规定。这些试验项目旨在验证附件在正常工作电压和异常情况下的电气性能是否符合要求,从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密封性能也是电缆附件的重要技术要求之一。标准要求附件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以防止水分、气体或其他杂质进入内部,影响绝缘性能。通常采用橡胶密封圈、密封胶或其他密封材料来实现密封效果,同时还要保证密封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老化或失效现象。
环境适应性方面,标准要求电缆附件能够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正常工作,包括高温、低温、湿度变化以及紫外线照射等。此外,附件还应具备一定的抗震和抗冲击能力,以适应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总的来说,《GB11033.1-1989额定电压26~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基本技术要求总则》为电力电缆附件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依据。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高电缆附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