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GB10697-89建筑材料窑炉热平衡术语》是中国国家标准之一,主要用于规范建筑材料行业中窑炉热平衡相关术语的定义和使用。该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旨在为建筑材料行业的热工计算、设计、操作及研究提供统一的术语体系,确保不同单位之间在技术交流与数据对比时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
该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材料窑炉,包括但不限于陶瓷窑炉、玻璃熔窑、耐火材料窑炉等。这些窑炉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复杂的热传递过程,因此对热平衡的分析和计算至关重要。通过明确热平衡相关术语的定义,有助于提高热工系统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在《GB10697-89》中,首先对“热平衡”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热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系统输入的热量等于输出的热量加上系统内部的热量损失。这一概念是热工计算的基础,也是评估窑炉热效率的重要依据。此外,标准还详细解释了与热平衡相关的其他术语,如“热损失”、“热效率”、“燃料热值”等。
“热损失”是指在窑炉运行过程中,由于辐射、对流、传导等方式散失到环境中的热量。热损失的大小直接影响窑炉的热效率,因此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减少热损失。而“热效率”则是衡量窑炉能量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通常表示为有效热量与输入热量的比值。
“燃料热值”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是计算窑炉能耗和热平衡的重要参数。不同的燃料具有不同的热值,因此在选择燃料时需考虑其热值、成本及环保性能等因素。
除了上述基本术语外,《GB10697-89》还涵盖了与窑炉热平衡相关的其他重要概念,如“热负荷”、“热流密度”、“热容”等。其中,“热负荷”指的是窑炉在单位时间内所需的热量,用于确定窑炉的设计规模;“热流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热量传递速率,常用于分析窑炉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热容”则反映了材料吸收和储存热量的能力,对窑炉的热惯性有重要影响。
此外,该标准还强调了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避免因术语使用不当而导致的技术误解或数据偏差。对于从事建筑材料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掌握这些术语的准确含义,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
总之,《GB10697-89建筑材料窑炉热平衡术语》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标准,不仅规范了热平衡相关术语的定义,也为建筑材料行业的热工技术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统一术语,提高了行业内的沟通效率和技术水平,为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封面预览